古琴漫谈 —— 知音
说起琴,大家也许会想到孔子抚琴见周王的典故,事情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孔子跟师襄学琴 ,一曲既罢,老师对他说可以继续学一首新曲了,孔子起身恭敬说道:“曲调方可掌握,气韵还未全部领会。”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听孔子弹奏的和谐悦耳,气韵生动,便对他说可以继续学新曲了。孔子还是说:“我虽弹进一二,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啊!”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来听琴。曲终抚之,孔子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作曲者是怎样的人了。此人身躯魁梧,脸庞黝黑,双眸炯炯,感化一方。莫非这曲子是周文王所作?我想除了他,别人是做不出这样曲子来的!”师襄惊讶说:“你说的没有错,这首琴曲就叫做《文王操》,你发愤忘食,勤学苦练,才能和文王心有所契啊!”孔子急忙恭敬说:“我现在可以学新曲了!”
这是一个习琴成功的案例,琴爱好者可以借鉴。那这个事情真实度如何,仅从艺术层面分析,也是不夸张的。之前学过一首相传为上古尧所作琴曲《神人畅》,曲风粗犷豪迈,尧的那种淳朴,普度众生的心怀也绝非常人所有的。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兴于诗(万卷书),立于礼(千里路),成于乐(左琴右书)。”孔子认为音乐上取得成就是人整体素养的提高,以至达到音乐教化,歌南风而天下治的良好效果。
此外琴玩的好的历史人物还有李白(听蜀僧弹琴)、苏轼(琴诗)、嵇康(琴赋)、蔡邕(焦尾琴)、陶渊明(无弦琴)等等。职业琴师董庭兰(听董大弹胡笳)、薛易简(琴决)、曹柔(减字谱)…
当然不能不重点提到的是好多琴师上课或者讲座时都会讲到的一段千古佳话: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事情经过是酱紫的: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正愁别人听不懂自己琴声而各种郁闷,于是弹起琴来给自己听,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所谓“不得知音声不切”啊,又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你是我的知音呐!”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呵呵,所谓知音难覓,一生有两三知己者足矣。人家伯牙遇到知音了,羡慕吧。在这说一些我对知音这个词的一些浅见,我认为求知己先知己,通过反求诸心(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琴己犹隔一堵墙,琴声不可通达,则听者难辨矣),且不说修到心静如镜( 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 ),灵动真挚也好。能捉住生活中的点滴,人与人间细微的感情变化,大自然的变幻无常。晓风残月也好,雪胎梅骨也罢。增加文化知识,历史典故等等( 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_有情可尽也非易事 )。便与人或物多了一些精神上的交流。论及知音其实对表达者和倾听者都有相对要求的( 弹琴人似膝上琴,听琴人似匣中弦。二物各一处,音韵何由传 )。如琴家李祥霆先生有副对联:“梅花密处心头暖,流水急时指下寒。”也是一种很深的艺术境地。一首好的琴曲真的就可以把你带到“萋萋芳草立残阳,隐隐残霞西风凉”、“小桥流水,赌书人家泼茶香。”的境界里去。
李祥霆先生说过古琴有八雅:清幽、淡雅、古朴、深沉、激扬、俊逸、明丽、雄浑。这些特点在妙手应法的基础下(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阐释抒发也是建立在人的品格上面,也是一个人经历的写照。
最后借近代学者马一浮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鼓琴需先解其乐意”。感觉初习琴者对此功所下不甚,又与孔圣人的:“好之不如乐之”相“为谋”。另望广大琴乐爱好者多宣扬古琴文化,给只知道高山流水覓知音,而不知琴为何物的亲们普及一下。